和心理咨询从业者谈“性多元”
作者/Damien Lu (星星)
2023-01-19

内容简介

性与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却常常被隐藏在桌面下面。目前,我们整个社会缺乏学习和获取科学、严谨、坦率的性知识的途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心理从业者和其他社会工作者有责任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工作。

缺乏性知识会导致我们对性的多样性缺乏了解。当面对来访者时,由于缺乏知识,我们可能难以建立足够的相互信任,甚至可能不经意间让来访者无法说出真实情况。显然,这样的咨询和服务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这篇文章是由 Damien Lu 博士在在线课堂上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爱好者讲授的内容的记录。为了方便学习和了解,我们将其整理并通过视频音频科普文章的不同形式呈现。视频和音频内容相同,时长约为 2 小时 41 分钟,音频分成两段科普文章在课堂内容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文字整理和补充,更为系统和完整,全文较长,约有二万字,推荐收藏阅读

视频音频请前往微信公众号"Damien说"查看



和心理咨询从业者谈“性多元”


这堂课名为“性多元: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进行过这堂课的演讲。如果在正式学校讲,每周一到两堂课,大约可以讲一学期。显然,由于我们今天只有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做到非常深入和全面。之前讲这堂课的时候,一般需要花费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今天我们的听众中有很多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以我会详细一些,并在最后尽可能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理念和态度的改变是心理咨询业界发展的历史趋势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许多心理咨询专业人士不再把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称为“患者”,而是称之为 “来访者”。 在英语中,我们称之为 “客户”(Client),目的是让心理和精神疾病不再被妖魔化,因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仍然面临歧视。

今天这堂课主要关注性别认同性倾向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不涉及任何病态内容,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也是自然科学上的概念。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认为性倾向是没有道德色彩的,没有“好”或“不好”,“对”或“错”的概念,不存在哪种性倾向更好或者更不好。

我经常被邀请讲课,要求我讲“同性恋心理”。但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已经不再认为某种性倾向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这种认知的改变的原因是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对性倾向的研究和成果,导致了我们理念和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能帮助大家了解正确相关知识。



了解性学

性学的历史、特点和社会作用

性学是一门新兴的人类学科,它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从事性学研究的人都来自其他专业,因为某些原因而涉足与性有关的课题。真正专门从事性学研究的专家并不多。有些所谓的“性学家”原本可能只是在做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生物学或化学,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与性有关的科学成果。随着不断累积,这些科学成果逐渐形成了“性学”这门学科。

现代性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性学研究的课题非常广泛,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生物学方面,研究包括性别差异、生殖生物学、性激素等。心理学方面,研究包括性身份、性倾向、性行为等。社会学方面,研究包括性别角色、性别歧视、性教育等。人工智能方面,可能用于研究人类性行为的模型,或用于性教育等应用。性学研究是一个多元化和深入的课题。

弗洛伊德海蒂金赛福柯等人被广泛视为性学“大师”,但他们的研究和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性学的发展伴随着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旧的理论和观点会被修正或推翻,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性学时保持科学的态度,不要把某些人和理论当成教条般的奉为圭臬。应该怀着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去思考和学习,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性学领域内的各种理论和研究成果是不断进行质疑和验证的,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由于历史原因,性学在中国的发展较晚。目前,引进中国的许多性学书籍内容已经过时,甚至有错误,这对于希望了解性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要甄别出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性学的出现与近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在人类历史中的长时间里,性主要是繁殖的手段,没有多余精力也没有健康条件去享受性。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意识到性存在更多的方面,这为性学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土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


性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许多层面,包括个人心理、家庭关系和社会文化。然而,由于性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此许多社会文化限制使得讨论性相关问题变得不太方便。因此,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妥善处理与性相关的各种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看,性是一个我们无法完全避开的话题。尽管在电视和电影中很少看到关于性的直接描述,但是实际上,性相关的文化隐性存在,并且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即使在比较保守的文明或国家中,性的内容同样存在,只是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而已。

以广告业为例,在车展和漫展中都包含了许多隐晦或直接的性内容。原因很简单,在英语中有一句话叫做 “Sex sells”,意思就是性能卖产品。这是人类逐渐积累出来的现实经验,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面对,它就是这样一个现实存在,并且直接影响我们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

当这些广告在社会中频繁出现时,它所推崇的所谓“美”的形象往往集中体现在某些模特身上,而这些人的体型通常是不健康的,甚至体重低于健康标准。这种越瘦越美、越瘦越性感的风气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压力,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性吸引力等方面产生不满,导致自卑和其他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心理咨询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去帮助他们。

    广告中的性形象的早期例子(1921年)图源:维基百科

与性相关的自卑对人生的影响

与性相关的自卑可能会对人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性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可能会在性生活中缺乏自信,甚至在亲密关系中不敢主动发起性行为,导致在某些情况下与伴侣之间的冲突,甚至导致感情破裂。

此外,与性相关的自卑还可能对人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疑问,可能会导致在职业方面犹豫不决,甚至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而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所自卑,可能会导致在职场上缺乏自信,甚至避免与同事交流,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另外,与性相关的自卑还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例如,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感到自卑时,可能会导致情感问题,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到生理健康

性的和谐会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性的和谐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性学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性学与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密切相关。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它需要在科学基础上发展,并在尊重他人和科学真理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总之,性学研究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性的不和谐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家庭和社会。例如,因性倾向或性别认同而导致的歧视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歧视同性恋者,可能会使他们面临社会和家庭上的压力,影响到身心健康。同性恋者可能会被迫和异性结婚,这种婚姻很难成为幸福的婚姻,并且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的话,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接受性多元性,学会尊重多元性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咨询在这里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帮助人们处理性问题,促进和谐社会。

健康幸福的性生活必须涵盖“性多元”

“性多元”能够激发你在性生活中勇于尝试不同的角色、地点、时间等方式,以此来丰富性生活的体验。许多人会在性生活中感到无聊,这是因为长期与同一个人在一起后,性生活中的刺激变得较弱。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可以预防和改变的。

性是人类的一种生理需求,就像吃饭一样。如果每天都吃同一种口味的食物,肯定会感到厌烦。因此,我们在选择饮食时会尝试不同的烹饪方式、口味等。同样地,在性生活中,尝试新的方式可以丰富经验、提升快感。了解性多元,丰富性情趣,可以预防和改变无聊的性生活状态。

性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性教育是一个空缺领域。在过去,有钱的家庭可能会购买年轻女性来为其中的男性提供“性教育”,但这种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而且也不能涵盖所有的性知识。

缺乏性教育对个人有着严重的影响。首先,在缺乏性多元知识的情况下,个人很容易认为自己是“异常”或“怪物”,因为他们的性生活、性思维、性幻想等方面可能会包含一些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或者大多数人没有的内容。而事实上,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人类的性多元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果个体缺乏相应的知识,他们就很难认识到自己的性并不是一个异常现象,反而是人类性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

在性教育缺乏的情况下,个体会很难感到心理上的自在。很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甚至是自残的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这正是我们必须加强性教育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性教育在学校的教学中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这对于全体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健康、幸福的性生活需要涵盖各种性多元知识,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和谐、公平的社会环境。若要提升性教育水平,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从学校的教学改革、家庭的教育方式、社会的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全体人群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性教育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性多元

性学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在未来社会中,随着更多普通民众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和必要性,性话题在咨询中出现的概率会更高。因此,心理咨询师需要能够直面性话题,并以客观的态度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什么样的语言 表达什么样的态度

当我们作为心理从业人员,在与来访者讨论“性”这个话题时,或者在为青少年或成年人进行科学普及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语言的直接性清晰度

我写过一些有关性的文章,因为我把它当做一种公益事业来做。很多人想要转发我的文章,我都同意。但是有一点让我不能接受,就是有些人在转发我的文章时,会更改我原来的语言。例如,我在讲性行为时会直接使用“阴茎”和“肛门”这样的词汇,但有些人转发时会把“肛门”改成“菊花”,这让我哭笑不得。

他们或许是为了避免文章被封,但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这样做是有很大弊端的。因为很多人认为性是不能直白地谈论的,觉得性是一种不堪公开的东西,是肮脏的,只能偷偷地说

作为心理咨询师,你必须跨越这个门槛。当你和来访者讨论与性有关的事情时,如果你越是含糊其辞,规避关键词等等,实际上你是在给来访者发出一个暗示,就是说:“不要和我说这些,不要跟我谈这样的事情”。如果要谈,我们还是要用各种替代词语来谈。

这明显是对来访者有害的,隐瞒或掩盖语言会使沟通变得困难,甚至产生误解。对于很多有自卑感、羞愧感、罪恶感的人来说,你的做法只会使他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当我听到有咨询师谈到 LGBT 时,他们会说“我不歧视性少数群体”,但是又会说出这样的话,“既然你选择走这条路”、“既然你是这样的人”等等。同理,如果你在语言上对 LGBT,对于说出“男同性恋”、“女同性恋”这样的词都感到困难,那么你是不称职的,对性多元的认识和接受肯定也还有问题。

因此,当我们作为心理咨询人员讨论性方面的问题时,需要做到直白、坦率、清晰。这能帮助来访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不会让他们感到被隐藏重要信息,也能让来访者感到被尊重。

意识到“环境”差异可能存在的影响

当年美国推广学校性教育时,全美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导致对性和性教育本身态度不同的问题。在中国也是一样,一线城市和偏远农村肯定有理念上的不同,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并明白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用什么样的语言。

科普和持续学习

咨询师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咨询方法,还要了解并掌握科学、权威、正确的性知识,并将其传播给来访者。这能帮助来访者正确地了解一些事情,这对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获取信息可能是一个挑战。虽然传统渠道如书籍和学校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完美,但至少有一定的质量控制。而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来源不受限制,很容易有谣言、迷信、偏见和错误信息流传,这对个人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之前我提到过,性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所以所谓的正确知识实际上是在不断修正的。这就是科学和迷信的区别,迷信是从一开始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科学的目的是不断纠正自己。科学研究从某个角度来讲都是推翻之前的科学研究成果。所以,不能学了一点之后一辈子高枕无忧,因为科学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性学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性学对人类性象的理解。这是一个需要你不断去自我完善持续学习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你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持有怎样的价值判断与职业操守

我们做咨询的人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咨询师不应该去做价值判断,避免抨击、批评或者鼓励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提问、解释等方式,帮助来访者自己思考、理解、决定,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来访者的尊严,同时也能培养他/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所有事情都必须持完全中立、事不关己的态度。作为咨询师,我们确实不能将我们个人的好恶、个人的世界观强加在来访者身上。但是,当来访者要做一件可能伤害别人或自己的事情时,咨询师有权采取行动,而不能放任其走向极端

这并不仅是咨询师的价值判断,而是咨询师的职业操守。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应该既要保护来访者的自尊和尊严,同时也要保护他/她的健康、安全和正常的人际关系。

如何回答正常/不正常的问题

作为咨询从业人员,经常会被问到“这正常吗?”、“这是不是变态”。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我们需要抛开个人偏见和好恶,按照诊断标准去判断一种现象、行为或思维是否正常。在大多数情况下,诊断标准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结果。

首先,不论是精神学还是心理学,判断一个现象、一种行为或一种思维是否正常的主要标准是“它是否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恋物癖”,有人在性方面喜欢别人的物品,如鞋子、内裤、袜子等等。这种喜好本身并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因为它不会伤害别人。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你偷了舍友的衣服、隔壁房间的衣服,那就是问题了。所以在心理学上判断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主要的依据就在于这一点。

其次,我们不能以人数来判断一件事是否正常。不能因为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在做这件事,就认为它是不正常的。

另外,现在我们很少用“性癖好”这种说法,而改用“性喜好”。很多人把比如恋物、受虐和被虐等认为是一种“癖好”,但是“癖”这个词本身是贬义的包含了价值判断,所以现在已经被逐渐抛弃。

   恋足,最常见的性喜好之一 图源:维基百科

污名与歧视伤害的不仅是被歧视者

被歧视或污名显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但是,那些经常歧视或污名别人的人也是有心理问题的。他们可能自卑、缺乏自信,所以通过侮辱别人来让自己感觉好受一点。但这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一个人如果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就不会有欲望去贬低或丑化别人。

文化环境对咨询的影响

在文化环境中,咨询师在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咨询时会有所区别。例如,当咨询师接触中年男性时,他们可能会咨询关于性生活的问题,但如果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或大学生,他们可能会关注自己的性别认同或性倾向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咨询时,咨询师不能逃避文化环境的影响。有时,家长会带着孩子来看咨询师,但作为咨询师,我们必须遵守职业操守,并根据科学事实来阐述问题,而不是仅仅顺着家长的愿望去说。

降低伤害

降低伤害主要是指通过提供正确的科学知识来降低焦虑。作为心理咨询人员,你们也许会经常解释焦虑与抑郁的区别,临床焦虑症与一般性焦虑的区别,临床抑郁症与一般性抑郁的区别等。在性和性倾向方面,也有许多基本知识需要进行科普。

同时,保证健康环境也很重要。这包括在校园内降低霸凌现象,告诉家长如何关注孩子,如何以爱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不是施压等。总之,科普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咨询师,你们就是负责进行这项工作的人,通过提供正确的科学知识来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接受自己。

心理咨询与对性多元的理解

在古今中外,人类的性象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简单,而是多元多样的。在中国历史上,同性恋、跨性别、间性人等现象都曾经出现过,尽管这些现象的标签是现代的。然而,有些人宣称说中国古代没有同性恋,是西方人引入了这种现象,这显然是对中国历史的忽视。

比如说同性恋,在中国最早的文献、艺术作品中就有描述。比如《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来形容同性爱情的高境界追求。中国历史古籍中也曾多次有记载男性生育,就是记载某个地方有个人,一直是男人,但是忽然生孩子了,其实这就是跨性别的现象。“他”从来就不是生理男性,一直是生理女性,可能是以男性的身份长期生活。也有记录关于间性人的事情,就是一个人的性别不是非常明确,可能是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或者是一开始是男性,但是后来变成了女性。

现在有些人坚定地说,因为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所以同性恋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现代科学认为不同性倾向在人群中的比例基本上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社会对这些性倾向的态度。随着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变得更加包容,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公开自己的性倾向,这并不意味着性少数群体在人口中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性多元不仅在性倾向和性别身份认同上表现,也体现在性行为和性喜好上。比如说,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很多人认为肛交只是男性阴茎插入肛门,并认为这种性行为只限于男同性恋者。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男性、女性、男同、女同、男女,都有人参与这种性行为。

总之,性多元是人类历史上普遍且广泛存在的现象,并不是新奇的事物,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这种多样性。一个友好的咨询环境能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更容易放松心情并与咨询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相反,一个充满污名和歧视的环境会让人感到恐惧和压抑,不愿意和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传播准确的知识,破除迷信和偏见,降低焦虑和伤害,降低污名和歧视,建立友善轻松的环境,并减少霸凌的危害。这些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社会对性多元的理解和尊重,也为性少数群体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并且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暴力。


性象(Sexuality)的组成


在中文中,Sexuality 还没有统一的翻译。目前,需要多个词语才能全面涵盖其含义。与性(sex)更强调生物特征和行为不同,Sexuality 则更强调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性。有些译者会将其翻译为性存在、性现象、性态等。在几年前,我们在翻译一本美国大学性教育教材(《认识性学》 2012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时,通过讨论后采用了“性象”(Sexuality)这个翻译。


    《认识性学》 2012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性象”包含了人类与性相关的性别表达性别认同性倾向性幻想性行为,以及与性有关的文学艺术表达等等方方面面。在这个大的框架之下,人类的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可以是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今天,我们将要从五个维度来讨论人类的性象,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社会性别)、性倾向和性行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五个维度是各自独立的,一个人可能在不同的维度中持有不同的身份。例如,一个人可能是跨性别者,但是他/她的性倾向可能是异性恋、同性恋或者是双性恋,这说明这些维度之间并不冲突。

生理性别
Biological Sex


这张图片描述的是人类胚胎中性器官的分化过程。最上面的是一个6个月大的胚胎,在这个阶段,无论个体将发展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有相同的原始性器官。这是因为早期人类胚胎是由两个细胞系组成的,一个叫生殖嵴,它将发育成睾丸或卵巢,另一个叫尿生殖嵴,它有可能发育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如尿道和生殖道。因此,原始的性器官基本上是一个共同的结构,基本上是一条裂缝,它穿过骨盆直达肛门。

当胚胎六周大时,由于染色体引起的激素分泌等因素,两性开始出现分化。图中左侧是男性,右侧是女性。由于男性胚胎中更多的雄性激素,导致与性器官发育相关的小管发育成男性性器官,女性则相反。
 

   原始性器官

男性的裂口除了两端以外都融合在一起了,最终形成了肛门和阴茎。女性的性器官从一个肠的裂口变成了,阴蒂、阴道口和肛门。胚胎的第三周末,原始的生殖细胞分开始发展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

   男性性器官的发育过程

   女性性器官的发育过程

六周前,男性和女性胚胎都有相同的原始性器官,随着发育过程中,这些原始器官发展成不同的部位和形状。男性的龟头和女性的阴蒂来源于相同的原始器官,只是在之后的发育过程中发展成不同的部位和尺寸。

在人体内仍能发现这个发育过程留下的痕迹,例如在阴部到肛门之间会有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在发育过程中原始性器官融合的痕迹。

在理想情况下,婴儿出生时可以通过其外观直接判断其性别。然而有些胎儿在性别分化过程中存在异常,导致无法通过外貌明显判断其性别。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具有部分男性和部分女性器官的情况,或者是两性器官均不完整。这类情况被称为性别不确定

性别认同
Gender Identity

“性别认同”指的是人内在对自己性别的认定,它与生理性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理性别是我们能够根据性器官和基因检测得出的性别。然而,生理性别并不一定等于本人自我认同的性别。性别认同可能与生理性别相符,也可能不相符。我们把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相符的人称作“顺性别(Cisgender)。而不相符的属于“跨性别”的范畴。

很多人对于“跨性别”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跨性别就是突然闲了无事了想当个女性,去做个手术,然后就可以穿裙子。这是对跨性别的简单化误解。

确实,有些人会通过激素、手术等方法使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相符,但这并不是跨性别的全部。在改变性别之前,跨性别的个体会有高度的不适感。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存在巨大的矛盾。比如女跨男,每天早上醒来看到自己的乳房会有不适感,甚至会出现生理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等等。男跨性,每次看到自己的阴茎也同样不能忍受。

这种不适感在没有良好的干预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这种冲突往往很难掩饰,长期欺骗他人,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这对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摧残。

通常,一个人的性别认同在3岁左右就已经定型了[1][2],并不需要等到青春期后才会突然意识到。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才十二、十三岁不会懂这些东西,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跨性别孩子,最需要的是必要的干预和关怀。

通过激素、手术等改变性别的方法,我们称为“性别肯定干预(gender affirmative therapy)”。其目的是让一个人的内在性别和外在性别相符。目前中国合法的性别肯定干预,至少要等到二十几岁。从医学角度上来说,较早做手术相对于成年后要容易得多,结果也会更好。这是一个目前非常受争议的问题。

性别表达/社会性别
Gender Expression

除了“生理性别”和“性别认同”之外,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性别身份展现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就是一个人如何向别人展现自己。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基于自己的直觉,不断地进行这样的表达,即我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别人了解自己,包括别人对自己的性别认知。这种表达可能与自己的性别认同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性别表达,也称社会性别,可以在很多方面表现,包括着装、行为、举止等。很多人认为,异性恋男性应该有某种固定的外在形象,同性恋者有另外一种打扮,男同应该长这样,女同应该长那样等等。有些人认为这些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流行趋势。但是仔细思考后,我们会发现,没有一种装扮是所有人都会选择的,也没有一种装扮是永恒不变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非常个性化的事。

有一些人被称为“变装(Cross-Dressing)”。他们生理上是男性,但希望以女性的外表、发型、妆容、服装等来展现自己。反之,也有女性希望以男性的形象来展现自己。

性别表达/社会性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人白天在工作时会表现为一种性别,晚上却会变装成另一种性别,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许多人对“变装”缺乏了解,认为变装者都是同性恋或跨性别者。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性别表达/社会性别是性别认同的另一维度。

   香港影星张国荣在电影《花田喜事》(1993)中的女装扮相,变装是香港喜剧电影常见的娱乐形式

性倾向
Sexual Orientation

“性倾向”指的是一个人在性、浪漫和感情方面喜欢的对象性别。常见的性倾向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和泛性恋。科学界还在了解其他新的性倾向分类,研究人类性倾向的多样性。

判断一个人的性倾向,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性吸引和渴望建立持久亲密关系。而且性倾向只能由本人凭直觉来判断,没有其他方法,不管是问卷还是他人代为判断,都被证明是无效的。即使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都没有权限和能力去做这样的判断。

在没有偏见和文化压力的影响下,孩子们在7-10岁时就能知道自己的性倾向。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词的含义,甚至不知道性行为是什么,但他们直觉上就能知道自己在性和感情方面倾向于哪个性别。简单来说,就是和谁在一起的这种渴望。

同性恋
Same-Sex Orientation

社会上有许多对同性恋的误解,认为它是年轻人追逐时尚或由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在文化艺术作品和商业广告中,压倒性多数都是异性恋。如果文化环境能够影响人的性倾向,那么同性恋早就消失了。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同性恋可能会被处死,例如伊朗、阿富汗等中东国家。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同性恋也没有消失。

历史上有人使用厌恶疗法、药物催吐、电击等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性倾向。但目前所有科学研究都表明,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倾向

那么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就是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3, 2001)来帮助来访者了解性倾向的科学知识,让他/她知道性倾向不是疾病,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者其他都不是疾病。因为它不是疾病,所以不需要治疗、扭转或者改变。心理咨询师需要帮助他/她了解性倾向不是个人主观选择的,也不能通过外界手段改变的。唯有更好的接受自己的性倾向,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双性恋
Bisexuality

双性倾向在中国很受歧视,既受到异性恋的歧视,也受到同性恋群体的歧视。这是因为很多人误以为双性恋者是花心的,需要同时有男性和女性来满足自己。其实双性倾向的人也可以和他人组成一对一关系,只是这个人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如果你能够和男性和女性都进行性行为,就说明你是双性恋。其实判断是否为双性倾向仍然是基于相同的标准,即具有对男性或女性性吸引和渴望建立持久亲密关系的欲望

如果你在伴侣关系中被他人吸引,这和你的性倾向没有关系。异性恋可能会被其他异性吸引,同性恋可能会被其他同性吸引,双性恋可能会被关系外另一种性别的人吸引。这是道德上的问题,与性倾向无关。

无性恋
Asexuality

现在有些科学家开始将无性恋视为单独的性倾向。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无性恋就是性无能或性冷淡。事实上,性无能或性冷淡往往是由生理或心理上的创伤引起的。而无性恋并不意味着不接受性,只是在感情关系中,性的比例和重要性很小,甚至可以忽略

无性恋的人也可能会自慰。在关系中,如果对方不是无性恋者,他们可能会有性关系。只是无性恋者不会把性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他/她来说不是很重要。

泛性恋
Pansexuality

泛性恋的人能够被一个男性或一个女性所满足,但这与双性倾向不同。泛性恋对性别没有特别清晰的需求,对方的性别对他/她并不重要。

当双性恋者与同性或异性建立感情关系时,会对对方的性别有高度的意识,并清楚地知道对方是何种性别。

相比之下,泛性恋者对性别并不那么敏感,甚至觉得可以忽略。他们并不会特别去考虑对方必须是某种性别才可以接受。

性行为

传统社会认为只有某些性行为是能被接受的,这基本上仅限于能够完成生育目的的性行为,而其他行为则被视为违背传统。但事实上,人类的性行为从古至今一直是非常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包括性行为对象、扮演的角色、发生性行为的环境、地点、使用的器物等等,五花八门,难以计数。并且没有哪种行为是某种性别认同或性倾向所特有的

对于某种性行为是否能够被社会接受,只要它不伤害任何人,不导致持久性伤害,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健康的性生活也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会享受性、会过健康的性生活的人会尝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等等,以保持对性生活的新鲜感。

另外,一个人的性行为对象可能与其真实意愿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同性恋者被迫婚,与异性进行性行为并生育,这并不符合他/她的性对象。这也告诫我们,不能仅凭性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性倾向。异性恋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涉及与同性的性行为,这在缺乏异性交往机会的环境中非常常见。与同性发生性行为来满足欲望并不意味着其就是同性恋者。同理,同性恋者迫于家庭和社会压力而与异性结婚生子,也并不能改变其同性倾向。

   人俑 固原博物馆 摄影:jianghui

性多元的一些具体表现

通过对人类性象的五个维度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性象的多样性。正在发展中的性学也为我们研究和了解更多细分群体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以比较常见的几个群体为例,展示性多元的具体表现和各自独特的文化特点。

跨性别
Transgender

“跨性别”的意思是跨越传统的人类性别划分,它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型。

首先是变性欲(gender affirmation),当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时,需要通过性别肯定干预来达到内在性别与外在性别相符的群体。

其次是变装(Cross-Dressing),当一个人的性别表达/社会性别跨越了传统的性别分类,即通过变装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变装有很广泛的范围,有些人可能只是稍微改变一下妆容,例如女性穿牛仔裤,有些人需要化妆,例如男性粘假睫毛等等,这些群体都被称为变装。

还有一类是性别不确定的人,比如“性别流动(gender fluidity)”、“性别酷儿(gender queer)”等,他/她自己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不是很确定,甚至可能变化。

在某些语境中,有人认为只有第一种"变性欲"才是跨性别,但实际上以上所有类型都属于跨性别。

跨性别不是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将“性别认同障碍”删除。如今,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来保护跨性别者的基本权利,并完善相关的医学、心理服务指南。在中国,也逐渐在立法上为跨性别者提供具体需求的解决方案,例如更改身份证上的性别等。

文化偏见、遭受暴力、校园霸凌、以及医学和心理学界存在的误区等都是跨性别群体经常需要面对的挑战,都需要我们作为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承担起这份职业责任。

间性人
Intersex

间性人不属于跨性别的一类。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的报告,间性是由于染色体、性腺、性激素或生殖器的变异导致出现“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体的典型二元概念”。这些变异可能导致性别特征的模糊不清,以及除了XY男性和XX女性以外的染色体基因型和性表型特征的组合。换句话说,间性人可能没有明显的两性器官,或者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器官,或者部分男性器官和部分女性器官等等。可见间性人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广的范畴,包括很多不同的亚群体。

同性倾向
Same-Sex Oriention

性倾向历史、文化和法律视角

人类历史上已知最早的长篇史诗出现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它被称为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在这部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的史诗中就已经描述了同性爱情。在荷马史诗(Homer)、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中也有更多关于同性爱情和同性关系的内容。我曾制作过一系列关于这些故事的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抖音上查看(抖音号:DamienLA)。

中国历史上也有丰富的相关记载,那么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有些人认为是极度不包容的,但也有人认为刚好相反。准确的说,在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中,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的。比如,如果你是有钱人家的男性,在你结婚、有了老婆、生了孩子之后,在家庭之外和其他男性有关系就没人管了。但是,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并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同性恋曾经变成一种流行文化。又比如在某些地区,还有较为独特的地方风俗,《闽都别记》里大量记载了明末清初期间福建的契兄契弟,男婚风俗。

明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李渔在他的《无声戏》中讲述了一个“男孟母”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当时闽南的两个男人结婚,其中一个人在做官,他另有异性妻子和孩子。后来这位男子被诬陷入狱,最终夫妻双亡。他的男性伴侣承担起抚养他儿子的责任,直到他的儿子中状元当官。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当时社会对同性伴侣关系的态度,在传统的社会价值中找到了可以对应的位置,就像传统的“孟母三迁”故事一样。

   《无声戏》李渔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中国古代的法律很少禁止同性恋,有时候法律甚至促进了这种社会现象。像清朝中期以后,明令官员们不能嫖娼,于是官员们不再叫娼妓,而是改叫相公(即男妓)上门服务。这导致了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男妓产业非常发达,北京八大胡同就是当年主要的集中区。

截止到2022年12月,世界上已经有33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同性婚姻或伴侣关系的保护,其中包括中国台湾。在文化和语言相同的中华文明环境下,同性婚姻能够被社会普遍接受,这说明它并非遥不可及。另外,爱情并不需要法律的认可。只要你能够真正接受自己,其他一切都是附加的。法律的认可与否并不能决定你的生活是否幸福

同性倾向去病理化

   Evelyn Hooker (1907 –1996)

同性恋去病理化的过程,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美国性心理学家 Evelyn Hooker 在 UCLA 教书时,美国的心理学界和精神学界认为同性恋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当时,他们认为所有的同性恋都有人格分裂和抑郁的问题,生活非常不美满,对社会也有很多不良的影响。

当时的心理学家认为,可以通过心理测试问卷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由于早期西方对同性恋研究的取样标本主要来自精神病院的患者,这显然导致了同性恋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结论。Evelyn Hooker 在学校里也是这么教学的。

Evelyn Hooker 教书的 UCLA 在洛杉矶。而当时的洛杉矶有着丰富的同性恋生活圈子,他们非常公开。Evelyn Hooker 有幸认识了一位名叫 Brian 的年轻男性。她发现,这个人和当时心理学课本和学术期刊上所描述的完全不一样。Brian 看起来生活得非常愉快,一点都不压抑,是一个非常外向、阳光的人。

Evelyn Hooker 觉得有问题,于是她通过 Brian 又认识了一些其他生活在好莱坞的同性恋。她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于是她在1954年进行了一项试验。她找了30对人参与试验,每一对由一个同性恋和一个异性恋组成,除了性倾向,在其他方面,如教育水平、智商、年龄、职业等等基本相同。她让这些人填写当时最流行的心理测试问卷,然后将结果封装后交给三位最有名的独立心理学家去评估,结果发现这些心理学家完全无法准确判断出谁是同性恋谁是异性恋,其中一位心理学家还表示不服,再次做了一次试验,仍然无法做到准确判断。

1956年,Evelyn Hooker 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报告了这项研究的结果。在这项实验中,她第一次证明了没有所谓的同性恋心理或异性恋心理。也证明了没有办法通过问卷这种方法来正确判断一个人的性倾向。之后,她开始向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进行游说,开启了同性恋非病理化的过程。

   Evelyn Hooker 出现在同性恋骄傲游行中(1987) 图源:洛杉矶先驱报

时间表
1973年,美国精神学会将同性倾向从《心理反常手册》中删除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倾向从诊断标准中删除
2000年,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CCMD-3,同性恋/双性恋不再是病态[3]

性倾向成因的探索

现在很少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这一课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探索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如何形成的是等同的。目前为止,生物学、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都表明,一个人的性倾向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就已经确定,且是非主观可以选择的,不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性倾向是无法改变的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关于性倾向成因的假说,例如弗洛伊德曾说过母亲强父亲弱,男孩可能会变成同性恋,但这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但是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有不同的理论,有人认为性倾向是社会建构的,也有人认为它有后天的影响因素,甚至有些人认为性倾向是可以流动的。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这些理论并不需要提供证据,因此它们只具有文化、艺术和哲学价值。

人口中的比例

金赛理论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大部分人都处于性倾向谱带的中间地段,即“人人都是双性恋”。然而,综合分析各种不同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同性恋大部分是接近百分之百的同性恋,异性恋大部分是接近百分之百的异性恋,只有少数人是双性恋,呈现出如下图所示的分布结构。

 



常见问题/问答

与性多元有关的问题

提问:Sex 和 Gender 有什么区别?

Sex 在语言上是一个日常用词(general term)。我们可以说:今晚我们做爱吧(let's have sex tonight),这里的 Sex 指的是做爱本身。我们可以说一件事很性感(sexy),这里性感就是具有性魅力的意思。

Gender 指的是性别,且只与性别有关。不管是生理性别、心理性别、自我认同的性别等等,都使用 Gender。

提问:什么是酷儿?什么是LGBTQ?

酷儿这个词源自英语的词 queer,原意是“变态”的意思。当初恐同者用 queer 来咒骂同性恋者,但后来同性恋者为了反对歧视,把这个词收归己用,意义也被扭转为与众不同。现在有些人不愿使用传统的男同、女同等标签来描述自己,也称自己为酷儿。

LGBTQ 的前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而 Q 的含义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酷儿,另一种是 questioning。Questioning 的意思是仍然在探索中,有些人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就称为自己是 questioning,即:我知道我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我还不知道如何不一样

提问:单亲家庭容易导致同性恋吗?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只是一种谣言。如果要从科学的角度证明同性恋与单亲家庭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样本进行对照研究,而不能仅仅凭个人的主观感觉来确定。

提问:性倾向是先天的自然选择还是后天因素影响形成?

先天并不意味着等同于所谓的“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同性倾向与进化论不符,因为它不能生育,但这其实是对进化论的错误理解。

进化论告诉我们,生物的主要使命是种族的生存,而不是个体的生存。否则,许多动物都不正常。例如,在一群蜜蜂中,99.9%都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工蜂,而蜂巢里只有大约三、四只雄蜂,它们的唯一作用就是为蜂王提供精子,而负责生育的只有蜂王一个。

在一些高级哺乳动物中,狼群中会有一个所谓的 alpha male(男一号)和 alpha female(女一号)。alpha male还可能和其他几个雌性(beta、sigma等)一起交配生育。狼群中的大部分雄性和雌性都没有生育能力。只有生长得更强壮的狼,在击败 alpha 后才有交配生育的权利。这一切的目的是让最强的基因能够得以延续。

在一些传统或原始的人类社会中,同性倾向的人承担着其他社会责任。例如,同性恋者是预言家,可以为部落算卦占卜。有些则是口述史的传承者。在一些部落和社会中,同性恋者起到教育下一代的作用。因此,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不能生育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世界上早就不存在同性恋了。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通过对自然界动物的观察,已经发现数百种动物存在同性行为

   《生物界的姿彩:动物界的同性性行为和自然界的多样性》Biological Exuberance:Animal Homosexuality and Natural Diversity (Bruce Bagemihl  2000)

提问:有没有同性恋基因?

目前在科学上尚未发现所谓的“同性恋基因”。过去我们对基因的理解,就像是一系列的开关,按下一个开关,头发变成黑色,按下另一个开关,眼睛变成蓝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研究机构参与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研究合作项目,即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目标是将人类全部基因图谱化,这项工作目前尚未完全结束。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许多人类现象是由多种基因共同影响的,而一种基因可能影响多种现象。并且发现人为地修改一种基因,试图改变某种现象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无法判断哪些基因是好基因,哪些是坏基因。因为许多基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易患地中海贫血(Mediterranean anemia)的基因,对疟疾有天然的抵抗力。

目前为止,科学界只是发现了同性倾向的人群和异性倾向的人群在基因组合上存在差异。但是尚未发现一种基因能够导致一个人成为同性恋,而且未来也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发现。尽管我们认为性倾向是先天形成的,但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是遗传的。

很多人对于遗传、先天和基因的理解是错误的,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相互等同。所有遗传的东西都是先天的,但并不是所有先天的现象都是遗传的,也不是所有遗传现象或先天现象都是由基因导致的

提问:怎么评价男性气质的的理论?

所有与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有关的弗洛伊德理论都是错误的。男性气质这个概念本身就不科学,它是人为创造的东西,只是主观感受,没有任何科学意义。不同人对于什么样的气质是男性独有的、什么是女性独有的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完全不同。例如,男性有兰花指在某些文化中是个大问题,但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舞蹈中,武士、战士甚至是著名的国王打仗时也是用这样的姿势。

有些人认为男同性恋都很女性化,但实际上,“女性化”或“阳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男生跷着二郎腿只是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但在美国西部,这样做可能被认为是同性恋,这些都是刻板印象。

提问:说说同性恋的各种标签?

“1/0/攻/受”这些标签都是刻板印象,而且是很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攻”、“受”来自于日本的耽美文学,提供给空虚无聊的人意淫别人。它里面描述的同性恋和现实中的同性恋没任何关系。

耽美文化传播了这样一种观念,例如两个男孩在一起,其中一个被认为只能是“攻”,另一个被认为只能是“受”。攻是做爱时插入者,受是被插入者。攻被认为是“老公”,受被认为是“老婆”。攻扮演男性,受扮演女性。攻是真正的男性,受是假男性。这是一种很恶心的文化。

作为一个被标签伤害的少数群体,很多同性恋者对这些标签却也津津乐道。把性角色延伸到生活中,模仿陈腐落后的男女关系,要知道异性恋关系现在都不这么封建落后了。

提问:恋童会有伤害吗?

肯定是这样,所以全世界都认为恋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儿童和成年人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存在巨大的差别,儿童没有能力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

而恋童的人通常有深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对社会、环境甚至自己的生活无法掌控。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轻易控制的对象来弥补自己的心理缺陷。

提问:异性恋可能被掰弯吗?

异性恋是不可能被掰弯,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同样也没有人能被掰直。

那些所谓异性恋被掰弯的故事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她是异性恋,在某些情况下介入了同性性关系,但是我前面说过,性行为不能用于佐证性倾向

另一种就是他/她自己的自我认同比较晚,要么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么长久的不能坦然面对。在我在中国接触的案例中,有些人已经70多岁了,有了孙子才意识到自己的性倾向。这与一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知识面、生活环境、文化压力等等有关。

提问:什么是境遇性同性恋?

在中国有这么个概念,即“真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还有人把它叫做“境遇性同性恋”。科学上不认可有这样的概念,性倾向只有是或者不是

有人认为,比如在监狱里,他们只能和同性做爱,在监狱这个环境就是一个境遇,就把这种叫做“境遇性同性恋”。这是将性倾向和性行为混淆的错误,再重申一遍,性行为不能用来佐证性倾向。

提问:为什么男同滥交、性乱,而且艾滋病感染率很高?

现在的中国,大部分同性恋没有办法去过所谓的正常恋爱生活。在相对安宁、松弛、放松的性生活中,人会更有条件谈及性安全。但如果社会环境压抑,寻求性变成一个冒险,那么必然无法充分考虑性健康、性安全。

作为咨询师,不应该贸然用“乱”来评价来访者的性行为,这是一种不应该出现的道德判断。每个人对于性需求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什么是“乱”。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性关系中的知情同意,即参与者都是充分知情并同意的,不存在对他人的伤害。

现在中国 HIV 感染的案例中,虽然异性恋人数上更多,但比例上同性恋感染率更高,这是事实。

提问:同性恋是不是更聪明?

没有,没有被发现。虽然很多人会这么相信,历史上也有很多杰出人物是同性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同性恋人群平均智商更高。

提问:怎么判断两个人算是有了亲密关系?

关于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无法展开讨论。简单来说,任意两个人之间,对亲密关系的定义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讨论决定,而不是有固定的标准。我们在谈性倾向时所说的亲密关系,只是泛指你想要和一个人过一辈子,这个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某一对伴侣之间,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定义。

提问:为什么有些人会恐同,“恐同即深柜”是真的吗?

“恐同”是一种歧视,所有的歧视根源都是相同的,都来自于无知,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持有排斥、恐惧甚至仇视的态度。

所谓“恐同即深柜”并没有科学证据,历史上有例子表明,一些极端的恐同者最终被曝露出自己是同性恋。一种解释是,特别恐同的人,为了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对同性恋说出、做出很不好的事情,以此来掩饰自己进行自我保护。但是,认定恐同的人就一定是同性恋,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这只是算是网友的口嗨。

   约翰·埃德加·胡佛(John Edgar Hoover,1895-1972),美国联邦调查局改制后的首任局长,胡佛支持着具有争议性的麦卡锡主义的发展,麦卡锡主义不仅制造红色恐怖,也包括对同性恋者的打压。然而,从1940年代开始,就有关于胡佛是同性恋的传闻,人们认为胡佛是很典型的内在性恐同者,他对自我的厌恶解释了他一面迫害同性恋者,一面又是同性恋者和易装欲者的原因。图源/文字摘录:维基百科

提问:作为教师是同性恋面临怎样的挑战?

因为偏见的存在,很多人认为同性恋是能被教会的。有人做过非正式的调查,身边有人是同性恋觉得无所谓,但是当孩子的老师是同性恋时,就会有很大反对。因此,教师职业因这些偏见的存在而面临很大的争议,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都是如此。这确实是个问题,大学相对比较好,小学、中学会更困难。

与心理学有关的问题

提问:精神分析在性倾向上的研究是什么情况?

弗洛伊德是传统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的奠基人。他诞生于1856年,当时中国正值咸丰七年。那时候,心理学还处于萌芽阶段。

弗洛伊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生都在维也纳为上层社会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尽管他只有三百多名病人,但他仍然凭借直觉总结出了一些被现代心理学视为标准的理念。例如他对自我(it Eagle or super Eagle)的理论,至今被认为是心理学的指导性经典。

然而不幸的是,他在性心理方面的假说,包括性倾向成因等,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并且在他生前就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例如他认为女孩子会有所谓的阴茎羡妒(Penis Envy),男孩子有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目前西方进行精神分析的人,使用的是已经经过修正的新精神分析(New Psychoanalysis)。新精神分析不认为家庭环境会影响性倾向。传统的精神分析已经不再使用了,因为它已经被证明无效。大家都很熟悉这一套理论,比如第一次见面就先跟你聊你妈妈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在西方出现的基本上都是在情景喜剧中作为笑话出现。

提问:怎么评价海灵格

德国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在西方心理学界并不受欢迎,很少有咨询师会在临床中提到这些东西。这些只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昙花一现的东西。人格分析在中国被过度使用,例如 MBTI 等测试也都有缺陷。

我们必须记住,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人格分析能将中国的十几亿人简单地划分为几类。否则它就和星座、塔罗牌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海灵格是伪科学,但它有历史上的局限性。

同样的,我之前提到过弗洛伊德几乎是凭直觉推出了很多理论,但是当我们拥有现代真正的科学研究方法后,会发现他的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今天很多人相信金赛金赛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1947年提出了金赛报告。他发明了问卷调查这种研究方法。正是因为开创了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他也意味着在那个时候,与现在相比,对于如何更准确地进行调查,没有规范性的标准要求。所以他做出的很多结论也都是错误的。同样的,海蒂报告也非常过时。

相对较为接近现代的学者是福柯(Foucault),但是福柯不是性学家,他是一位艺术评论家。他的书讲述的是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作品中对性的描述。他并不是专门研究性的,所以他对性倾向的许多理念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的,与事实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福柯的理论不能用于心理咨询。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提问:谈谈荣格的观点

荣格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进行了修正,但是他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人了。虽然荣格的心理学理念仍然被接受,但是他的临床干预和性理论已经过时。历史上,荣格的理论曾被扭曲,成为一些不良现象的掩饰借口。例如,男性是什么样的动物,女性又是什么样的动物,进而推导出男性性侵和骚扰别人是合理的,因为雄性动物都这样做等等。这种观点不仅缺乏科学根据,而且对现实社会也有不良影响。

提问:怎么看心理学流派?

在中国,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很多人喜欢追求流派,包括崇尚沙盘、舞蹈疗法等。这些疗法本身并不完全无效,它们作为心理干预的辅助手段是有意义的。但是,很多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在面对来访者时,过于固守自己所学和所信仰的流派,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有些来访者明显存在伤害的情况下,仍然只提供精神分析的服务,拒绝帮助来访者服用药物以停止伤害。

很多人已经把流派当做宗教一样来信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心理学界和世界心理学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脱节。这导致了现在中国所做的大部分精神分析仍然是传统精神分析,而现代精神分析已经有了很多修正和改善,包括与其他流派的融合等等。

在中国,很多流派在教导时会把自己包装成独门绝技,声称可以包治百病,并说学了我们就不需要去学别的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干预方式都有限,对某些问题有很好的效果,而对另一些问题效果并不明显。例如,CBD 在治疗强迫症时疗效明显,而在精神分析方面几乎没有效果。同样的方法,在抑郁症上的疗效又不一样。

因此,了解流派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源流非常重要,比如荣格是如何继承弗洛伊德的理论,后来的人又是如何继承荣格并进行发展的。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不同流派的理论。

面对来访者

提问:来访者自称因为同性恋,而影响到亲密关系、生涯规划或者个人成长等问题

这些问题本身和性倾向并没有必然关系。心理咨询师需要让来访者明白,一个人的性倾向只是其个人因素之一,就像出生地、民族、身高、体重等,它不会成为人生中所有事情的决定性因素。

提问:怎么面对来访者的父母

在中国社会中,很多性少数者面临着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作为咨询师,我们能做的就是进行科普,包括对父母进行科普。我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让迷信和偏见在一夜之间消失。这需要更多人来做这种改变,这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

提问:怎么帮助来访者应对歧视和压力

作为咨询师,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来访者的工作环境或消除社会的歧视。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帮助来访者提高自我认同感。拥有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的人会对外界的伤害和压力不那么敏感。这至少是让他/她能够过得更好的办法。自我认同就是不自卑,能够做到不自卑,对待歧视和压力都会找到解决办法。

作为咨询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压降低伤害,帮助性少数群体的人能更好地接受自己

参考文献

[1].Bukatko, Danuta; Daehler, Marvin W. (2004).Child Development: A Thematic Approach. Houghton Mifflin. p.495.ISBN 978-0-618-33338-7.
[2].Hine, F. R.; Carson, R. C.; Maddox, G. L.; Thompson, R. J. Jr; Williams, R. B. (2012).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Science in Medicine.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p. 106. ISBN 978-1-4612-5452-2.
[3].Chen Y-F. 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CCMD-3):towards integration i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Psychopathology 2002




2023-01-19
394622344